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已经进行到第四届,老字号品牌与革命文物元素深度融合、创新演绎,让红色文化可亲可爱、触手可及……这抹一大红,融入城市血脉,成为延续城市记忆、感召时代新人的强劲能量。
此外,要保持合理饮食、充足休息和适量运动,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拥有健康的体魄,才能拥有健康的血液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活动口号,结合我国无偿献血发展情况,2023年我国世界献血者日的活动口号是:捐献血液,分享生命。
这些病原微生物还可能通过性接触和体液传播,要避免不洁的性行为。(北京协和医院供图)血液是一种无法人工合成、也不能长期保存的无法替代的宝贵资源。25年来,无偿献血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全球血液安全报告》显示,我国在无偿献血总量、血液安全水平和临床合理用血等方面位居全球前列。足量、安全、持续地血液供应,是开展临床医疗救治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。专家提示,科学认识输血,适量献血,是无损健康的。
希望更多公众能够加入无偿献血者队伍,保障临床血液安全供应。同时,一些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还会通过不洁净的针刺过程发生,所以针刺、注射治疗以及打耳洞等要选择正规机构。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,最多不超过400毫升,献血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。
1998年,我国颁布实施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》,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。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说,献血对人体内总的血量影响很小。此外,献血后,人体造血器官能及时补充血液。6月13日一早,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就排起了无偿献血的长队。
献血能够促进自身红细胞的再生能力。短时间内不要剧烈运动,不干重活。
避免饮酒,因为酒精会残留在血液之中,从而影响血液的再造,对身体的恢复有不利影响。血液是无法人工合成、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,只有依靠广大公众自愿无偿献血才能大规模获得。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3年06月14日 13 版)。这是北京市卫生健康委、北京市红十字会、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、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4家单位在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举办的汇聚青春正能量,无偿献血传爱心首都志愿者无偿献血主题活动的现场。
临床专家表示,足量、安全、持续的血液供应,是开展临床医疗救治和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。目前,我国已经建立起无偿献血工作制度,全国共建设血站超450家,形成了以省级血液中心为龙头、地市级中心血站为主体,中心血库为补充的血站服务体系。近百名献血志愿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填写表格、抽血化验、采集血液。输血治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,主要应用于创伤、产科围产期出血和手术出血、其他出血性疾病等。
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一个健康的成年人,献血不超过自身总血量的13%,对身体无不良影响穿行其间,满目苍翠,让人心旷神怡。
美丽的金莲花迎风开放,好似给夏日草原铺上了一层金色地毯。进入夏季,壶口瀑布水位逐渐上升,水流开始增大,迎来夏季最佳观赏期。
近年来,黄河中上游两岸植树造林增多,水土流失减少,黄河水由黄逐渐转清。此时,天山积雪未融,在雪山的环抱中,这片30多万亩的高山草甸已是碧绿如翠玉。央视网消息:进入夏季,万木葱茏、生机勃发。在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实施以来,宁夏完成营造林250万亩,森林覆盖率从15.8%提高到现在的18%。跨越半个多世纪,三代塞罕坝人在沙地里播种,在石头缝里植绿,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。新疆那拉提草原:夏日风光 辽阔壮美进入六月中旬,新疆伊犁河谷气温逐步上升,地处天山山脉深处、海拔1800米以上的那拉提草原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。
四十多年来,这里林草资源显著增加,生态环境明显改善。今天(6月14日)的大美中国·览夏,我们首先跟随镜头一起去感受祖国大地的盛夏之美。
从空中俯瞰,主瀑布波浪翻滚,气势磅礴,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彩虹。陕西宜川:黄河壶口瀑布 气势磅礴这是从陕西延安宜川县拍摄到的黄河壶口瀑布。
近年来,那拉提草原实施生态禁牧,草原植被得到极大恢复。现在塞罕坝林地面积已超过115万亩,森林覆盖率也提高到82%,为京津冀筑起一道坚固的生态屏障。
河北承德:鸟瞰林海云起时 满目苍翠绿意浓这里是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机械林场,连绵起伏的林海被晨雾笼罩,如梦如幻,宛若人间仙境。宁夏:荒山披绿衣 沙退草木进现在我们来到位于宁夏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,这里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,绿色植被将山川覆盖,一派生机勃勃的生态美景它们旁若无人,低头忙碌啄取着水中的小鱼,略有差异的身高与羽色,提示它们中有正在育儿的成鸟父母,也有去年孵化出来,羽毛还在蜕变中的亚成体。志愿者 段旭刚:刚才9只,现在13只,我刚刚才看见。
实际上,流经沁源县的河段极少会生长野生芦苇,这些苇塘湿地几乎全部出自人工之手。由于沁河穿过多个村庄,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与处理,也在考验着当地对河流的治理能力。
透过自然的光影,我们一起来探索当地河流治理的模式。这沟蜿蜒数百公里之长,却常年保持在Ⅲ类水质以上的清水,凝聚着沁源人保水治水的勤劳与智慧。
央视网消息: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沁河的发源地,也是山西省生态环境最优良、自然风光最优美的地区之一。记者发现,河道中每相隔不远,便会出现一片葱茏的芦苇荡或者是由其他植被形成的湿地,面积从数十到数百亩不等。
近两年,山西省沁源县就沁河治理开启了专项工程建设,积点滴之功,力保一泓清水入黄河。据了解,作为黄河重要支流的沁河,是由无数条清溪小河共同构成的综合水系。山西省沁源县副县长 郭红艳:在项目建设中,对沁河及支流所涉及的44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进行了完善,疏浚河道40.8公里,新建堤防10.9公里。沿着河流的脉络,随时可能见到各类野生禽鸟嬉水觅食的景象,构成一沟清水一沟鸟的奇观。
在观鸟志愿者的带领下,记者走近一处水草丰美、地势平阔的河段。这些干支河流如叶脉一般广布交错,穿村过户。
山西省沁源县林草局工程师 赵红兵:这片芦苇荡的面积有100多亩,全部是人工种植的。黑鹳是世界级濒危珍禽,因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而被称为鸟中大熊猫,此时成群出现在一条两岸车水马龙的闹市河道里,令人惊艳且惊奇。
旭光初现,记者跟随志愿者走进位于城区的沁河河道,在这里不仅可以一睹这条从乡村炊烟间经过的著名河流——沁河的风采,而且可以观赏到黎明时分的专属视觉福利——鸟。人工种植芦苇以后,它的根系对沁河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滤作用,同时芦苇也给鸟儿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栖息环境。